長征的故事,講過的人不少,但敢說自己拍得全、拍得細的作品,屈指可數。1934到1936年,紅軍跨14個省、翻18座大山、渡24條大河,走了兩萬五千裏,這不是地圖上的旅行,而是一場生死接力。現在,一部叫《偉大的長征》的新劇,把這段傳奇打算用55集“走”給觀眾看,還要走到你心裏去。
原計劃40多集就收工,結果主創一商量,這麽多戰役,這麽多細節,硬是再加十幾集,讓全景更完整。從湘江戰役到四渡赤水,從雪山到草地,每一步都是真刀真槍的曆史節點,不糊弄觀眾。拍長征像做一桌大宴,少一道菜都覺得缺味,這次就是要一口氣上全套。
你聽說過“半根皮帶”的故事嗎?那時候紅軍餓到隻能煮皮帶吃,剩下半根舍不得動,說要等到會師那天帶過去。還有戰士疊好軍裝留給戰友,這不是橋段,是史料。導演把這些細節搬到劇裏,比喊口號更能讓人心裏發熱。長征精神不是空話,是一口一口啃下去的硬骨頭。
導演張永新,曆史題材的老手,《覺醒年代》就是他的代表作,能拍史詩,也能拍人情。編劇陣容更誇張,陳晉寫過《毛澤東讀書筆記解析》,龍平平是《問蒼茫》《覺醒年代》的主筆,這組合放在曆史劇圈就是“頂配”。
毛澤東由於和偉演,這可是第一次接手這個角色,觀眾的期待值直接拉滿。王勁鬆演蔣介石,何政軍演朱德,曹磊演周恩來,張晚意飾張學良,陣容像曆史書直接翻出來。還有張桐、李乃文、郭廣平、成泰燊、萬茜、黃曉明、陳永勝、劉奕鐵、史彭元,全是中青代的實力派。
很多人會好奇,年輕演員能不能撐得住曆史厚重感?看過《覺醒年代》《狙擊手》的人,大概心裏有數。這不隻是演技的事,更是氣質的事——你得真信你是那個年代的人,觀眾才會信。
這段曆史不是靠地圖講明白的,它是血和火拚出來的,也是信念和意誌撐出來的。劇裏既有領袖的決策,也有普通士兵的堅持,還會有百姓的視角。把長征拍成一部隻有戰爭場麵的劇很容易,把它拍成一部能讓人看完心裏長草的作品才是本事。
《偉大的長征》不是為了讓你背曆史年份,而是讓你看懂那段路為什麽值兩萬五千裏。拍得好,它會是一次銀幕上的長征,也是一堂沒人打瞌睡的曆史課。長征精神不是被陳列在玻璃櫃裏的,它應該是能點燃人的——看完劇,如果有人忍不住說一句“這路,走得值”,那它就算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