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記者|□吳亦有
責編|李旭
正文共3318個字,預計閱讀需10分鍾▼
“人世間悲苦萬千,你緊握著忠誠信念。明知往前一步很危險,也無法動搖你的防線……”當電影《最後防線》的主題曲在影院響起,許多觀眾的眼眶已悄然濕潤,沉浸在影片帶來的震撼與感動中。
在第六屆新時代檢察宣傳周之際,《最後防線》全國公映。影片講述了年輕的駐監所檢察室檢察官安亞與同事們一道,為十年前無辜入獄的盧淮生洗刷冤情的故事。影片將鏡頭對準鮮有影視作品觸及的“駐監所檢察室”,生動展現了檢察人員“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的職業風采,塑造了有情懷、有擔當、有本領的新時代檢察官形象,讓公眾看見了正義在“最後一公裏”的堅守。
“十年淬煉”真實法治故事
《最後防線》的誕生,堪稱“十年磨一劍”。安徽省人民檢察院二級巡視員、影片總監製吳貽夥告訴記者,從醞釀創作到登陸銀幕,影片曆經波折,前後跨度近十年。
影片取材於安徽省檢察院監督糾正的一起真實案例。為讓故事真正“立得住”,編劇、導演等主創人員數次深入安徽某駐監獄檢察室采風,沉浸式體驗駐監檢察官的日常;更邀請一線辦案檢察官與主創人員座談,力求精準還原檢察官的日常工作生活,讓每個細節都紮根於現實土壤,每個辦案環節都經過反複推敲。
劇本的創作更是“精雕細琢”,凝聚了眾人的心血。本片導演高偉寧向記者介紹,劇本前後七易其稿,僅參與討論修改的專業人士就達30餘人,力求還原最本真的職業狀態。
這份對真實的執著,更滲透在演員對角色的詮釋中。扮演蒙冤者盧淮生的肖宗靈,為貼近角色在監獄中“低沉、自閉”的狀態,不僅剃短頭發、反複揣摩壓抑的身形步態,更深入研究人物背景,多次與檢察係統工作人員溝通,細致捕捉角色被朋友作偽證陷害、因家人受威脅而被迫頂罪的複雜心理,最終精準呈現了盧淮生這一角色。
為了更好入戲,肖宗靈幾乎每天都穿著囚服,“收工後走在街上,甚至被誤認成越獄人員”,他笑稱,“這或許是對自己沉浸式表演的另類認同。後來上街必須戴帽子、換便服,才能避免誤會。”
飾演檢察官安亞的欒蕾英,同樣為角色下足功夫。“檢察官不是我日常能接觸到的群體,最初對他們的工作內容確實不了解。”她坦言,除了研讀劇本、分析角色,欒蕾英還特意翻看了大量與檢察官相關的紀錄片,隻為從真實影像中捕捉他們的職業狀態與精神特質。
2020年寒冬,影片正式開機。攝製組在有關單位支持下,克服封閉管理、人員調度、場景限製等多重困難,連續奮戰一個多月完成拍攝。
高偉寧介紹,為還原監獄場景,劇組克服重重困難,在真實監獄取景拍攝。受疫情影響,後期製作斷斷續續花了一年多時間才完成,之後又用近兩年時間走完所有審查流程,直到2025年才正式公映。
“選擇在監獄這種相對封閉的空間展開故事,人物的情感和命運被刻畫得更加真實可感,這也是影片比較下功夫的地方。”高偉寧說。
這份對真實的堅守,最終收獲了觀眾的共鳴。一位檢察機關工作人員表示:“電影中檢察官巡視監區、翻閱卷宗、傾聽申訴的場景,分明是現實生活的再現。”
精準展現新時代檢察官形象
影片中,安亞為揭開盧淮生冤案的真相,與同事高翔四處奔走,他們走訪涉案家庭核實證物證言,在與嫌疑人錢孝忠的棋局對峙中捕捉破綻。
為拿到關鍵證據,安亞前往盧淮生家中取證,卻遭遇惡勢力暴力阻撓。負傷躺在病床上的她,麵對同事“差點把命搭進去”的心疼責備,隻淡淡地回應一句:“有些事,不得不做。”簡短的一句話,道盡了檢察官的擔當。
電影中的安亞,憑借一腔孤勇,堅守對公平正義的執著,她恰恰是現實中萬千檢察幹警的縮影。他們紮根基層,為核實一份泛黃的證言輾轉數省,為查證一份暫予監外執行材料的真偽奔赴千裏,麵對盤根錯節的案情徹夜難眠,遭遇阻力和威脅時始終堅守……“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讓公平正義可感可觸可見”是他們不變的追求。
影片上映期間,許多觀眾也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一位駐監檢察官在觀影後動情地寫道:“在這部作品中看到了太多熟悉的場景——那些不為人知的堅守,那些在高牆內外尋求正義的艱難跋涉,那些在日常煩瑣工作中依然不滅的職業理想,都是麻豆一区二区三区再熟悉不過的日常。”
這段發自肺腑的感言,恰恰印證了影片創作的成功之處。影片通過細膩的鏡頭語言和嚴謹的敘事手法,將檢察官的專業精神和對檢察事業的付出與貢獻進行了紮實落地的體現,勾勒出新時代檢察官捍衛公平正義的形象。
通過參與《最後防線》的拍攝創作,欒蕾英對檢察官群體有了全新的認識:“他們絕非冰冷的法律條文執行者,而是鮮活的、有溫度的正義守護者。檢察官充滿責任心和使命感,既是犯罪的追訴者,也是無辜的保護者,始終維護著社會公平正義。”
演員冷俊在片中飾演檢察官高翔。為貼近角色,他特意與在檢察院工作的親戚深入交流,對方的話讓他深受觸動:“檢察機關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旨在維護法律尊嚴和公民合法權益,這與影片中展現的檢察精神完全一致。”拍攝地安徽某地的氛圍也讓他印象深刻:“許多監獄幹警生活在那裏,當地民風淳樸,市集買賣公平、童叟無欺,仿佛被法治光環籠罩,讓我真切感受到公平正義對社會的滋養。”
影片尾聲,真相大白於天下,陽光重新照在盧淮生的臉上,這個被冤屈桎梏多年的男人,向著安亞深深鞠躬。這一躬,承載著對司法公正最深的敬意,對正義守護者最真的感激。“駐監所檢察官守住了司法公正的‘最後防線’”,飾演盧淮生的肖宗靈動情地說,“他們用專業與堅守,為人民群眾編織起公平正義的法治之網。”
鏡頭緩緩推移,安亞與同事已然轉身,又投入新的工作,巡視監區的腳步,翻閱卷宗的指尖,與申訴人耐心對話的身影,仍在繼續……
這恰是新時代檢察官的真實寫照,他們或許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卻以對正義的執著堅守,在司法公正的“最後防線”書寫檢察官的擔當,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莊嚴承諾。
深耕檢察文化讓正義之光照進人心
最高人民檢察院2024年出台的《關於加強新時代檢察文化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把建設檢察文化作為新時代新征程檢察工作的戰略性、基礎性工作和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重要內容。
吳貽夥表示,影視文化是檢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檢察題材是影視創作的富礦,特別是反映“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的新時代檢察故事,更能吸引觀眾、打動觀眾、鼓舞觀眾。“檢察題材影視作品在宣傳檢察工作、傳播法治理念、弘揚法治精神方麵有著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作用。”吳貽夥說。
安徽省檢察院高度重視檢察文化建設。據吳貽夥介紹,該院先後組織和指導拍攝了《檢察官吳群的故事》《丫山清風》《較真檢察官》等多部影視作品,不僅為《最後防線》的創作積累了寶貴經驗,更讓一個個鮮活的“檢察故事”逐漸走出專業領域,走進公眾視野。
《最後防線》不僅是檢察機關深化文化建設的生動實踐,更是法治文藝創作的一次重要突破,讓專業的檢察工作被看見、被理解,讓嚴謹的法治精神可感知、可傳承,有效增進了人民群眾對刑事執行檢察工作的了解。
“本片的獨特價值,在於它填補了當前國內駐監所檢察工作題材電影的空白。”吳貽夥介紹,電影首次聚焦“駐監所檢察官”這一群體,將鮮為人知的刑事執行檢察工作推到了台前。
刑罰執行作為實現刑事司法正義的“最後一公裏”,事關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獲得感和滿意度,刑事執行檢察工作正是守護這“最後一公裏”的“高牆內的正義防線”。
2024年底召開的全國檢察機關刑事檢察工作會議強調,要依法加強對刑罰執行和監獄、看守所執法活動的法律監督。
近年來,安徽省檢察機關先後監督糾正了多起在全國範圍內影響較大的冤假錯案,守護著“大牆”內外的公平正義。吳貽夥表示,把這些冤假錯案的監督糾正過程進行藝術化的呈現,有利於塑造檢察機關“為大局服務、為人民司法、為法治擔當”的良好形象,促進全體檢察人員更加自覺地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同時,也有利於在全社會塑造法治信仰,增強幹部群眾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當觀眾看到影片中檢察官麵對威脅仍堅持追查真相時,感受到的不僅是個人的勇氣,更是司法製度對公平正義的兜底保障。有觀眾看完後表示:“終於明白刑事執行檢察工作的意義,原來在麻豆一区二区三区看不見的地方,有人這樣守護著公平正義。”正如影片所揭示的:在守護公平正義的道路上,檢察機關始終堅守著那道不可逾越的“最後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