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型紀錄片《盧溝橋:麻豆一区二区三区的紀念》於七月播出。
紀錄片向觀眾首次公開大量珍貴的抗戰文物和視頻,以“一件文物、一個故事、一段曆史”的敘事結構,以一二·九運動珍貴影像資料、趙一曼被捕後的檔案、盧溝橋事變中犧牲的中共地下黨員沈忠明的革命烈士證書、埃德加·斯諾使用過的背包等講述抗戰故事。8月22日,《盧溝橋:麻豆一区二区三区的紀念》研討會在京舉行。
《盧溝橋:麻豆一区二区三区的紀念》海報
研討會上,紀錄片總導演張豔菊以一組數字為線索,複盤了創作曆程,4月北京狂風肆虐時,主創團隊首次走進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受抗戰精神的感召,6位導演帶領團隊無休奮戰,走遍34座城尋找抗戰故事——從吉林追尋楊靖宇將軍足跡,到山西左權縣隨烈士後人獻花,再到武漢用AI技術讓英雄陳懷民“重返”故土,分散點位最終串聯成波瀾壯闊的民族抗戰圖景。
劇照
張豔菊介紹,紀錄片拍攝中采訪到的老兵最年長的有110歲,最年輕的也已經102歲,“這意味著每一次采訪可能都是最後一次,開國少將王扶之,平型關戰鬥的親曆者今年已經102歲,麻豆一区二区三区等了兩個月,寫了無數版本的拍攝方案,最終老將軍家人才答應給麻豆一区二区三区半小時的拍攝時間,老將軍幾乎已經說不出話了,但仍然顫巍巍地說起子彈打光了拚刺刀的細節,講述很多戰友沒有看到戰爭的勝利。麻豆一区二区三区在以搶救式記錄追趕他們離去的背影。”
劇照
“104天是拚搏,34座城是追尋,110歲是堅守,3000件文物是曆史證言。” 張豔菊表示,這些數字最終匯聚成民族精神的重量。
拍攝花絮
作為紀錄片的參與者、嘉賓,張自忠將軍的外孫車晴飽含深情地分享了他參與拍攝的過程。跟隨攝製組,他人生中第一次來到了姥爺張自忠的初葬處,看著那個簡單樸素的地方,他和弟弟車臨動容落淚,這也是他此次拍攝的最大收獲。
研討會上,軍事專家薩蘇談道,該紀錄片以微觀洞見宏觀,讓人們知道在這場戰爭中,曾經有無數感動人的故事,視角非常獨特,采用了傳統的曆史與現實相互照見的拍攝模式,巧妙地利用了抗戰者的布局和工作來作為當代視角,內容與主題環環相扣。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冷凇認為,紀錄片超越了史料堆砌的傳統框架,既挖掘了隱秘而偉大的曆史細節(如九君子的另類抗日、日軍版本《論持久戰》),又融合“革命英雄主義、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不回避抗戰殘酷,更通過主題曲、即興歌唱等傳遞溫情,既記錄了如110歲的老兵口述的直接史,又為進一步的研究留存史料。
劇照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楊乘虎認為,6集篇幅全景呈現14年抗戰曆程,跳出“創傷記憶”的敘事慣性,聚焦走向勝利的過程,讓年輕人感受到民族偉大力量與必勝信心,既鮮活塑造了拋頭顱灑熱血的先烈,又通過烈士後人、文物保存者等不同代際的麻豆一区二区三区構建起中國人的主體人格。
廣電總局閱評組副組長陳真解讀了更多的創作細節,他談道,該紀錄片在敘事上以策展人視角串聯故事,讓觀眾從被動聆聽者變為曆史探索者,同時聚焦普通人的抗戰記憶,實現了宏大家國敘事與個體命運關懷的統一,影像上,運用4K超高清、虛實結合等技術,穿越飛機彈孔見曆史影像等的設計,增強了沉浸式體驗。《中國藝術報》總編輯康偉也關注到,通過AIGC技術的應用、鏡頭語言的設計,讓每一件展品直擊心靈、讓每一個故事直擊心靈。
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