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萬物》一經播出便引發熱議。
開播收視率就突破2,峰值更是達到2.8,愛奇藝平台熱度值也迅速攀升至9400,距離破萬僅一步之遙,數據表現堪比《人世間》。
不過,這部劇之所以如此受歡迎,除了題材紮實、導演功底深厚外,更關鍵的是演員們的出色演繹。
那麽,這些演員的演技又該如何排序呢?
第6名倪大紅
首先來看第六位的倪大紅,在《生萬物》中飾演的是一個極其吝嗇、冷酷的父親“寧學祥”,這個角色比他在《都挺好》中飾演的蘇大強還要狠心。
他在這部劇中死死攥著地契不放,對女兒漠不關心,最終導致兩個女兒的人生悲劇,堪稱無情至極。
但倪大紅確實演技精湛,即使角色冷酷無情,他一句“繡繡”的呼喚,仍能讓觀眾心頭一顫,感受到角色內心的複雜。
隻是他近年來飾演類似角色較多,這次的表演難免讓人覺得有些熟悉。
特別是在某些場景中,他眼神呆滯,表情略顯僵硬,比如繡繡母親去世那場戲,他的表現過於平淡,加上沙啞的嗓音,讓人不禁聯想到蘇大強要錢時的模樣。
第5名林永健
接下來是林永健在劇中飾演的“封二”,按照設定,他是個極度摳門、精於算計的人,對土地有著近乎執念的熱愛。
在寧家遭遇變故時,他第一反應是趁機收購田地,而當繡繡傳出流言後,他又迅速盤算著讓兒子提親,隻為獲得那塊地作為彩禮。
但封二並非完全冷漠,他其實是個疼愛妻子的好丈夫,在看到繡繡用粗鹽刷牙時,嘴上抱怨浪費,心裏卻滿是關切。
甚至在家人遇到困境時,他也總是挺身而出。
尤其是在大雪紛飛的天氣裏,他捧著泥土念節氣歌的那份虔誠,充分體現了他對土地的敬重。
難怪導演稱讚林永健是劇中靈魂人物,觀眾們也紛紛表示,這個封二讓人又愛又恨。
第4名楊冪
至於楊冪,在傳出她飾演“寧繡繡”這一角色時,許多了解劇情的人都表示懷疑,畢竟寧繡繡是個地道的“土氣村婦”,而楊冪一直以來都以精致、高貴的形象示人,很難想象她能勝任這個角色。
但實際播出後,楊冪的表現令人驚豔,尤其是在退婚那場戲中,她站在原地搖搖欲墜,淚水不斷滑落,那種尊嚴崩塌的無助感深深打動了觀眾。
還有她為母親送葬時趴在棺材上的一幕,雖然沒有大聲痛哭,卻將悲傷演繹得淋漓盡致,抬頭的一瞬間,情緒立刻感染了觀眾。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是她那句“馬子一個個進來糟蹋我,這樣你滿意了吧”,說完後眼中流露出的仇恨與絕望,完美詮釋了那個時代被家庭犧牲的女性形象。
當然,她的表演也有瑕疵,比如她的臉龐過於精致現代,缺少農村女性的粗獷感。
此外,她所說的魯南方言略顯生硬,聲音偏細偏亮,缺乏幹農活女性的沙啞感,觀眾一聽到她的聲音,還是容易出戲。
第3名秦海璐
秦海璐在《生萬物》中飾演的“費左氏”一出場就自帶威嚴,仿佛一位封建家族的掌權者,令人望而生畏。
雖然她隻是費家的寡嫂,連正式名字都沒有,但家族大權卻掌握在她手中,為了維護家族秩序,她不得不成為封建禮教的執行者。
像斷繡繡的生路、安排蘇蘇“圓房”等事,她處理得冷靜而決絕。
特別是在勸蘇蘇喝藥酒那場戲中,她表麵溫柔體貼,眼神中卻透著冷酷,完美詮釋了“溫柔刀割人心”的含義。
她雖然外表強硬,偶爾流露出的愧疚也讓觀眾看到她並非完全冷血,隻是家族的臉麵和傳承讓她不得不做出犧牲。
可以說,秦海璐通過不動聲色的表演,將狠辣、精明與封建束縛下的無奈完美融合,讓觀眾難以真正對她產生恨意。
第2名歐豪
在《生萬物》播出前,身為南方人的歐豪要飾演北方漢子“封大腳”,曾引發不少質疑。
從形象到氣質,似乎都與角色存在差距,很多人不看好他能詮釋出那個年代北方農村人的氣質。
但劇集播出後,歐豪的表現令人驚喜,成功塑造了一個樸實、可靠的男主角形象,成為觀眾心中的安全感擔當。
他在救繡繡時眼神堅定,毫不猶豫衝進土匪窩,那份果斷立刻立住了角色的勇敢形象。
在迎娶繡繡時,他籌備婚禮的認真、臉上的喜悅,以及麵對他人非議時霸氣護妻的舉動,都成為經典橋段。
雖然劇中他從不甜言蜜語,但每一個動作都傳達出“你受的苦我都懂”的情感,最終讓“封大腳”成為觀眾心中值得依靠的漢子。
第1名遲鵬
在《生萬物》中,遲鵬飾演的“大腳娘”雖然隻是個普通的魯南農婦,出場不多,台詞也有限,卻成為觀眾心中“最溫暖的存在”。
她在喂飯時的細心、量腳時的專注、做麵時的熟練、擦淚時的溫柔,每一處細節都在訴說著生活中的溫情。
特別是她護著繡繡說出“繡繡腳底板比你臉幹淨”那句話時,語氣中既有婆婆的護短,又帶著農村婦女的倔強,瞬間讓觀眾覺得她就像自家熟悉的鄰居。
遲鵬飾演的“大腳娘”沒有激烈的情緒爆發,也沒有宏大場麵的烘托,而是通過生活中的點滴細節,賦予角色鮮活的生命力,仿佛她真的在熒幕上“呼吸”。
導演更是稱讚她“演啥是啥”,觀眾們也紛紛表示“完全忘記了是在看戲”。
結語
正是因為這些演員的精彩演繹,才使得《生萬物》的熱度不斷攀升,或許每個人心中的排名略有不同,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都是最優秀的演員!
信息來源:楊冪新劇生萬物收視率破3楊冪寧繡繡熱度值破億——新浪財經《生萬物》爆火的背後,藏著不為人知的故事——大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