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萬物》上線後討論度很高,但口碑迅速失控。
這不是一部好劇,它臃腫、陳舊、拖遝、狗血,演員與角色格格不入,題材和呈現手法不合時宜。回顧了一下,2025年開年至今,看過的劇裏,這部稱得上是年度最爛(截至發稿),甚至到了令人厭惡的地步,找不到一丁點兒欣賞藝術創作的享受,更得不到劇情傳遞的快感。
這是一部典型“過時”的作品。
先不談電視劇質量本身,至少在開機儀式之前,《生萬物》絕對是劇圈頂流。
央視和愛奇藝出品,預算有了;改編自人民文學獎長篇小說《繾綣與決絕》,紮實的劇本有了;主創方麵,創作過《正陽門下小女人》《石頭開花》的劉家成絕對是劇圈一線導演,而楊冪是85後大花、頂流演員,雙劍合璧、強強聯手。
結果拍出來這麽個玩意!下麵說說這部劇的問題,再說結論。
迂腐和陳舊就放在那,和立場態度無關
電視劇忠於原著,《繾綣與決絕》是趙德發“農民三部曲”之一,以沂蒙山區土地變遷為背景,貫穿了四代人六七十個春秋,展現農民世世代代對土地難以割舍的依戀。小說1997年出版,但故事背景則是上世紀20年代開始。
讀者通過小說的文字在大腦中形成畫麵,重點落在人物塑造上。原著最顯著的特點,就是人物個性鮮明,塑造的有血有肉,讓人過目難忘。
小說是對那個特殊曆史背景的回顧和思考,也豐富了當代中國文學農民人物群像,但是不是真的有改編電視劇的必要性,以及到底有沒有想過受眾是什麽群體?我覺得出品方和導演並沒有搞清楚。
第四集看到一半,打算停在這兒了,因為已經看到了導演的敘事節奏和表現手法,看過原著之後,對後麵的劇情也了然於胸。
最大的感慨,是迂腐又陳舊。第一集準備送女兒出嫁,接著繡繡被土匪綁走,引發一連串的矛盾掙紮、糾結考驗,電視劇在客觀呈現的過程中,顯然是對那個時代封建思想的審視和批判——
寧學祥是個數九寒天都願意守著糞球的守財奴,舍不得賣地贖女兒回來,深層次的原因是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他隻看重兒子;
繡繡媽站在寧學祥的對立麵,用來凸顯老頭子的醜惡嘴臉,同時也揭示出那個年代夫唱婦隨、女性不能當家作主的頑疾;
費家嫂子堅強、開明,但她也堅持新媳婦過門前不能“壞了身子”,不然就有辱門楣,打死都不能娶過來。
但是電視劇用太多篇幅來呈現這些封建思想下的迂腐陳舊,比如繡繡“壞了身子”成了車軲轆話,每一家都在說、全村人都在討論,有必要嗎?導演的字典裏沒有“點到為止”這四個字。
於是,和批判的立場和態度無關,這樣的題材決定了電視劇呈現的內容,如此大篇幅的描繪上世紀初農村的這些沉屙頑疾,本身就讓人很不舒服。
這就好比一個人背上長了個極大的感染後的膿包,醫生手術小心的割掉腐肉,露出新鮮肌血,然後再上藥包紮,主刀的醫生告訴你,放心吧沒事,這是把病人治好的過程,但這就能讓你不覺得厭惡反胃?
沒有美學享受更缺少情緒價值供給
但電視劇是將文字內容具象化,搬上熒屏,就要解決美術、置景、妝發、人物形象以及群像氣質和精神麵貌統一性的問題,這是《生萬物》第二大失敗。
其實要讚一下導演劉家成,他用真誠、嚴謹的態度對待這次創作,置景和美術上盡量求真求實,村裏的院落、房子,山野裏的樹木、積雪,包括土匪窩關繡繡的柴房做的都不錯。
而且不同村民家的內景也通過家境做了區分,比如寧學祥是村裏的大地主,他的家夠大、夠幹淨,而且牆麵光滑,看上去有點太新了;
封家很窮,就設計成了泥草房,牆麵破舊斑駁,很有農村的樣子。
但這些讓《生萬物》看上去特別像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老電視劇,完全沒有美學享受,導演實在太保守了,其實大可以在置景、色調等方麵活潑一點,做一些變化和改良,迎合當下觀眾的審美,本身電視劇就是藝術創作,做一定程度的加工有何不可?
比如網飛拍的《百年孤獨》,拍的都是幾百年前的事情,馬孔多小鎮從泥草房到磚瓦房的變遷,每一次大的更迭都能讓觀眾有美的享受啊!為什麽麻豆一区二区三区的劇做不到?
人物塑造上,《生萬物》也缺少正向、健康的情緒供給,前四集都是窩心、都是封建、都是狗血、都是沒有認真打磨的橋段編排和段落銜接。
前四集的兩個主要段落,全程都不合理。
被綁走上山的繡繡,哥哥帶人衝上去救人未果,土匪們肯定加強戒備,可封大腳進去和帶繡繡出來怎麽做到的?進出要道把守的人呢?
下山途中爭分奪秒、後有追兵,可兩個人還擱那不緊不慢的聊天,看得人幹著急;
封大腳跑出去引土匪離開,後麵土匪就消失了,他還順手救人、生火取暖,那麽高的火光,土匪怎麽沒來?
另一邊成親這條線更是狗血。
費文典基本就是個廢物,迎親的時候心裏沒底怕轎子裏有詐,不能掀開簾子,不能讓繡繡說句話?
回到家了拜堂的時候不能讓新娘子張下嘴?戴戒指的時候看手還看不出來是不是自己的意中人?
替姐成親的蘇蘇也是很讓人無語,就沒想過進了洞房過了夜,自己的清白就毀了,這輩子不要了?不跑出去逆來順受,完全不符合人性啊!
用楊冪、歐豪,是這個行業的沉屙頑疾
如果從行業層麵看《生萬物》,這部劇的不合時宜、主演和年代、人物形象的格格不入,都是行業畸形發展的必然結果。
資本主導創作、外行指導內行,電影過分追求票房、電視劇的熱度和收視率似乎成了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
為了保證這些、為了能拉到廣告並讓金主爸爸們滿意,用大明星就成了當下電視劇創作的單一方法。
看到很多觀眾,將矛頭指向楊冪,這和楊冪有什麽關係?作為演員她不過是給資本打工,能有什麽選擇權?
楊冪快40歲了,演未出嫁的小丫頭當然不合適,她的長相和辨識度,演農村題材當然不合適,但是她就接到了這樣的本子和資本邀請,片酬擺在那換成你你會不接?
問題還是出在資本的既要又要,如果真的真的忠於原著,《生萬物》就應該都用素人,或者知名度不高但更契合角色形象的演員,好好把劇拍出來。但是又想要流量、要收視率,就選了楊冪、歐豪、倪大紅和秦海璐,觀眾看到他們出場,首先想到的就是演員本身,怎麽會不出戲?
像《百年孤獨》那樣,全部用當地不知名演員拍攝,國內的資本不敢。
以及真的用心拍,《生萬物》開始是冬天啊!漫天遍地的鵝毛大雪,為什麽五月份開機呢?這部劇應該在二月份天氣寒冷的時候拍過一部分戲份,前兩集土匪窩裏能看到天氣很冷,因為演員說台詞能看到嘴裏吐出的哈氣。
很遺憾,到了山下,楊冪那部分戲份哈氣就沒了,因為楊冪是五月份進組的。我猜導演不是沒想過提前一點,在冬天把這部分戲份拍了,可能是演員沒檔期吧!
但是自始至終,導演肯定沒考慮過其他演員,因為有了楊冪,才會有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