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紀錄片《裏斯本丸沉沒》上映,披露了二戰時期發生在中國舟山海域的一段鮮為人知的曆史。8月8日,取材於這段曆史的劇情片《東極島》上映,讓舟山漁民冒險營救英軍戰俘的義舉被更多人知曉。
1942年10月,一艘滿載英軍戰俘的日本武裝運輸船“裏斯本丸”經過舟山東極附近海域時,被美軍潛艇發射的魚雷擊中,上千名戰俘被封鎖在船艙內。絕境之時,舟山漁民撐船入海,救下384名戰俘。
在《裏斯本丸沉沒》中,主創通過與事件親曆者、幸存者及遇難者後人的對談,將曆史的碎片拚湊完整,告訴世人他們是誰、發生了什麽。《東極島》則將故事的重點放在中國漁民的義舉之上,試圖回答:這些普通漁民為什麽願意冒著生命危險,營救數百位素不相識的落難者。
8月10日,《東極島》導演管虎,出品人、總製片人梁靜,主演朱一龍、吳磊來到上海與觀眾交流。在回應影片的藝術構思時,管虎談到,劇情片與紀錄片是兩種不同體裁,紀錄片忠於史實,劇情片需要在取材真實的基礎上輔以藝術創作,“塑造人物,講述人物的成長,營造矛盾,設計戲劇衝突”。
在他看來,電影藝術的特質就是為觀眾帶來沉浸式的臨場體驗,“希望麻豆一区二区三区的努力能夠推動中國電影在技術上向前一步,為觀眾帶來一部與眾不同的類型片,一次前所未有的視聽體驗”。
截至8月13日13時,《東極島》累計票房突破2.5億元,AI預測總票房為6.19億元。8月14日起,影片將在澳大利亞、新西蘭、英國、美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上映。
生死營救
基於真實曆史,輔以藝術創作,《東極島》從朱一龍、吳磊飾演的阿贔、阿蕩這對漁民兄弟的視角出發,對這場跨越國界的生死營救展開敘述。兩人是被島上的領頭人吳老大從海上救回來的孤兒,這段經曆令阿蕩在看見海上落難的英軍戰俘時沒有絲毫猶豫,選擇了救助。
一次日常出海,阿蕩發現了漂在海上奄奄一息的英軍戰俘紐曼,不顧阿贔的勸阻將其救回家中。盡管語言不通,對於家的眷戀成為兩個少年之間相互理解和溝通的入口,短暫相處後二人結下深厚友誼。“家”的元素貫穿影片始終:兄弟二人與吳老大之間勝似親人的感情;船艙內的戰俘唱著故鄉民謠撫慰逝去戰友的靈魂;阿贔與阿蕩最終魂歸大海,那裏是他們的家和歸宿。管虎談道:“對於中國人來說,家是無比重要的,千萬個家組成了國,電影裏設置了少年之間的友誼,將家的概念延展至全球,希望觀眾能從中感受到家的溫暖。”
《東極島》的聯合導演費振翔對島上流傳的一句話印象最深刻:“海上落難人必救。”這也成為影片中漁民的行動準則。最開始,漁民救了落難的兄弟,給了他們庇護之所,而在災難發生時,這對兄弟與漁民一同在海上展開生死營救。
阿贔最開始考慮家人的安危有所顧慮,而在目睹日軍暴行,尤其是弟弟犧牲之後,他毅然隻身潛入船艙,營救戰俘。在朱一龍看來,真正的英雄主義是每一個平民在掙紮中的選擇,“阿贔也是這樣。從最開始顧全小家,關心親人、愛人的生命安危,到最後毅然選擇大愛,營救英國戰俘。這樣的轉變過程更能顯現出人性光輝的真實感,也更有力量”。
有觀眾注意到影片尾聲處的一個細節,漁民營救戰俘返程時,將手中的槍械扔進大海,梁靜說,此處設計是希望表現中國人的“反戰”姿態,“真正的勇氣不是以暴製暴,而是見證了人性的黑暗,目睹了侵略者的暴行之後,選擇遵從內心的正義,堅守善良的本能”。
水下場景皆為實拍
觀看《東極島》的過程,仿佛能嗅到83年前,那片不安海麵上飄來的腥鹹海風,滔天巨浪似近在眼前。觀眾得以跟隨主人公的視角,潛入被海水灌滿的船艙,在不斷坍塌、跌落的船體間找尋出口,又似身處槍林彈雨和驚濤駭浪之中,真切感受這些普通漁民所展現出的血性和英勇。
在《東極島》首映禮上,《裏斯本丸沉沒》導演方勵談到,主創對中國漁民的義舉進行了宏大展開,深深觸動了他,“我做的是口述曆史,都是聽來的故事。你們用真實的場景、聲效、情緒去表現,在大銀幕的聲場和視覺衝擊力之下,我就像是在水裏淹了一回”。
為了真實再現當時漁民的生存環境,劇組仿照原有村落的位置關係,在東極島原址實景搭建了上世紀40年代漁村;劇組走訪多位非遺傳承人,以傳統木船製造技藝造出十餘艘能真正下海的漁船。
影片中與水有關的場景皆為實拍,演員們完成了大量高難度潛水場景,攝製組克服了諸多技術難點。部分場景在大海上完成,部分場景在水景棚攝製,其中一處為亞洲最大的恒溫水景棚,占地麵積達到9000平方米,能夠模擬200種海浪。
劇組一比一還原了“裏斯本丸”,影片高潮處,船體斷裂沉沒,形成巨大的虹吸旋渦,將船體殘骸和落水者一並卷入深海,這一場景驚心動魄,令觀眾身臨其境。
影片片尾跟隨字幕一同出現的紀實短片中,主人公原型人物、親曆者後人的回憶,將觀眾的思緒拉回現實,發生在83年前的漁民義舉並非虛構,而是源自真實,他們拯救了數百個落難者以及他們的家庭。
“裏斯本丸”最後的幸存者丹尼斯·莫利的女兒丹尼斯·溫說,父親臨終前囑咐她向東極島漁民致敬,“在父親的記憶中,漁民就像是天使一樣,帶他們逃離地獄,看見光明”。漁民後代吳布偉說:“漁民冒著槍林彈雨的風險,撐著大船、小船救人,所有能搖的船都出動了。我的爺爺無愧於大海,無愧於人心。”
在《東極島》於舟山普陀舉辦的一場特別放映活動上,英軍戰俘後代維尼代表被拯救的384個家庭致謝,“如果沒有中國漁民,這些家庭將永遠背負灰暗的記憶,而如今,這段故事成了刻在家族血脈裏的溫暖與希望,成為跨越國界的善意與勇氣的見證”。